广东珠海蜕变:从小渔村到“航展第一城”

伴随巨大的飞机轰鸣,珠海航展中心再次成为飞行秀场。

11月12日至17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在珠海举办。此次航展吸引来自47个国家和地区的1022家企业参展,其中境外展商比上届航展增长了104%。

从1996年第一届航展至今,28年间,珠海航展已跻身世界五大航展之列,诸多型号实现了从方案展示、模型亮相到空中表演的转变。

珠海航展公司曾多次表示,“我们的目标是要把珠海航展做成百年航展”。而作为东道主,珠海旨在借助航展,实现从小渔村向“天空之城”的跨越。

小渔村办航展

回到30年前,没有人能想到航展会成为珠海未来最重磅的城市名片。

上世纪90年代初,已成为经济特区的珠海正在开展铁路、港口、飞机场和大桥等大型设施建设。1992年,前广东省委常委、珠海市委书记梁广大率团访问珠海姐妹城市——加拿大苏里市。

因久负盛名的加拿大航展,苏里市从一座曾名不见经传的小城成为扬名内外的航展之地。梁广大受到启发,设想建珠海机场时也把航展的功能考虑进去。

这一想法在当时如同天方夜谭。一方面,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期,航空产业围绕军工为主,多布局在三线建设城市,远离沿海地区。另一方面,彼时的珠海三灶镇只是一个小渔村和一片海边滩涂,也没有成型的机场。

经过多方争取,在珠海机场举办航展的提议在1995年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复。国务院决定,将航展定为长期性国家行为,两年一届永久性在珠海举办。

珠海机场的定位也从普通民航机场调整为国际性机场,跑道从原本规划的2000多米拓展至4000米。而当时,全国还没有一个机场拥有4000米的跑道。

1996年首届航展图片来源:珠海市档案馆

事实上,珠海具备先天的地理优势。“珠海位于山海湖的交汇处,有淡水和咸水交汇的缓冲带;从空域来看,它有不错的净空环境,如果进行民航运输和独立航展,空间很好调度,能保证飞机起飞降落或低高度飞行。”中国交通协会低空经济委员会华南区执行会长刘立波向界面新闻分析指。

1996年11月5日,首届珠海航展开幕,包括中国在内的25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家航空航天厂商参加了航展。参展商、嘉宾、观众的车队,从下栅检查站一直排到珠海机场,成为珠海历史上难得一见的盛况。

尽管1996年的珠海用“万人空巷”来形容也不为过,但首届航展只有两个小小的展馆,更有批评指出这更类似一个热闹的“庙会”,票务也未市场化运作。从第三届开始,航展严格区分“专业日”和“公众日”,逐步走上稳定发展的轨道。

“珠海航展最大的突破体现在,国家牵头用公司化经营的方式打造这样一个展会平台,这个平台又促进了中航工业、中航通飞、国家航空局对相对落后的机型进行研发设计追赶。”刘立波认为。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海航展由单纯的航空航天展会向全面的国际防务展会转型,成交额从最初的20亿美元大增至2022年的398亿美元;其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本届航展就吸引了俄罗斯、法国、美国、沙特、意大利等国以展团形式参展,欧洲空客、美国霍尼韦尔、法国赛峰、巴西巴航工业等航空龙头也把目光投向了珠海。

发展高端制造业

两年一届的航展, 将曾经的小渔村和高端制造业联系在了一起。

梁广大曾指出,中国航展对珠海来说至少有三大意义和价值,“是任何会展或其他经济活动都不可能具备的。”

首先,航展是高科技的交流盛会;其次,航展是一个大的经贸活动,除了直接交易,还能带来本地产业的升级;第三,航展是珠海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平台。

承办航展,是珠海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弯道超车之举。

“在特区发展的前二十余年,我们需要接受一个现实,那就是与沿海其他经济特区比起来,珠海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在深知自己搬不来服务和管理后,自1996年来,中国航展就在不断增加自身专业性、商业性、国际性和服务性,力图创造符合自身特色的商业氛围。”前珠海市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孙军政曾在受访时提到。他被尊称为中国航展最早构思者及具体筹办人。

在航展这一金字招牌的作用下,大批航空企业在珠海落户项目,原本产业基础薄弱的珠海得以在中国航天航空事业占据一席之地。

在首届航展洽谈成功的基础上,2001年,珠海引进了摩天字发动机维修公司,这被视为珠海航空产业的开端。这家公司由德国最大的发动机制造巨头MTU航空发动机公司与中国南方航空合资组建,如今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航空发动机维修基地。

之后,雁洲轻型飞机制造公司、南方航空公司与加拿大CAE合资的翔翼飞行训练中心相继落户,前者使珠海实现了飞机制造零的突破,后者搭上中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东风,发展为亚洲规模最大、机型最全、国内历史最悠久的训练中心。

2008年11月,珠海迎来了本土“主角”登场——由航展催生的珠海航空产业园开园。次年,航空工业通飞产业基地以及总部落户珠海,广东以此为核心展开了全省航空业及科技创新、人才聚集的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布局。

以此为节点,珠海航空航天产业从布局分散的打法,向完整规划、引进龙头转变。

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底,珠海航空产业园十年间累计引进航空项目约70个,投资总额约700亿元。随着中航通飞、广联航空、中航通航、航太科技、思开达航电等项目的落地,珠海初步形成航空制造和运营服务共同发展的通航产业链。依托航空产业园,珠海也成为国家首批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

AG600水陆两栖飞机就“出生”在珠海。2017年12月,AG600在珠海首飞成功。AG600的研发、设计、总装和陆上首飞都在珠海航空产业园完成,填补了我国在大型水陆两栖飞机领域的研制空白。

本届航展上,珠海继续迎来项目落户:空客直升机中国总部落户横琴,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技术转移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分中心挂牌成立。

截至目前,珠海在航空航天、通用航空、无人机等领域共有78家相关企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链。

不过,刘立波提到,珠海的劣势在于缺乏生产性服务业,“航空航天业不是简单的甲方乙方或招标中标结构,离不开社会资源、行业资源、生态资源的协同。珠海需要更具象化地发展机场运营、生产和测试、金融服务、人才培养,将以信息展示为主的服务转变为更贴身的实体化服务。”

竞逐“天空之城”

航展为珠海导入一批航空制造上下游企业,而低空经济则为珠海提供产业延伸的机遇。

本届中国航展首次开辟无人机、无人船第二展区,并专门设立低空经济馆。“虎鲸”大型无人作战舰全球首秀、小鹏汇天“陆地航母”全球公开首飞、云洲智能无人艇编队进行展演、“双尾蝎B首次公开亮相,一众硬科技成为焦点。

刘立波长期关注无人机领域,从2014年起就参加航展。他提到,航展十年来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2014年至2018年,无人机从无到有,2014年珠海航展只有一个无人机馆;2018年至2022年,无人系统快速发展,从无人机衍生出无人船、无人车,这个时期珠海航展有多个无人机馆,不过是临时搭建;近两年来,通用航空升维低空经济时代,更多民间资本投资的成果出现在展馆内。

在广东的低空经济版图中,珠海是“三核”之一,另外两个为广州、深圳。如果说深圳在消费级无人机领域抢跑、广州在eVTOL和飞行汽车方面成熟,那么珠海则在通航产业链上具备基础。

早在2012年11月,珠海通航飞行服务站揭牌,这是中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破冰之举。2014年5月,全国首条低空航线“珠海-阳江-罗定”航线在珠海开航,标志着中国首条低空航线的正式通航。

今年以来,珠海在布局低空经济方面动作颇多,珠海市国资委组建珠海市低空产业投资运营有限公司(简称“珠海低空投”),计划与亿航智能等龙头企业共同成立合资运营公司,开发低空空域资源及应用场景。

珠海低空投承建的10亿元“天空之城”项目也在近期获批,将打造珠海全市的全域低空立体交通运营指挥体系,包括低空指挥中心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珠海除了航展之外,对于国内航空航天业最大的价值还在于它的融合空域管理,机场对军机、民机、无人机乃至水面无人艇的调配能力。高密度的编队演示、单机飞行、通航飞机飞行下,能调配得得心应手,这种空间控制水平是珠海的长处。”刘立波指出。

他认为,珠海机场的空域管理调配能力跟全国任何一个机场相比,从底层逻辑到高层表象都不一样,“因为所有的国际机场和大型机场都是隔离空域管理,极难像珠海机场一样做融合,包括军民融合、通航与民航融合、有人和无人融合。”

空域管理能力也使珠海有底气走低空经济的差异化路径,即“构建港珠澳联动模式”。根据《珠海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白皮书》,珠海将建立空域分类划设、飞行活动共管、跨境飞行、基于性能和风险的分级管理和动态响应机制,构建港珠澳低空物流走廊。目标为到2027年,低空空域全域开放、基础设施基本完善、管理机制运转顺畅。

10月29日,珠海上和科技与珠海低空投联合在珠海九洲机场,使用珠海市低空立体交通管理与服务系统2.0版系统,顺利完成全国首次港珠澳无人机跨境融合飞行测试。

据悉,2.0版系统实现了全海域的低空管理,包括珠海市主要海域空域监视、RTK高精度导航覆盖、航展区及主要海域300米以下低空通讯覆盖等。

港珠澳大桥实现了“一桥连三地”,而通过跨境超低空空域协同管理功能的升级,珠海也将拉动港珠澳三地在低空经济领域进一步融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