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走到最后,最亲的不是子女和老伴,而是这样一个人

前两天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深深触动了我:

“内心深处,我还是16岁那个需要人照顾的孩子。多希望有人把我揽在怀里。但是,爸妈老了,孩子大了,爱人也冷了。从此不会再有人抱我,直到死去也没有了。”

这段话戳中了许多中年人的心声。在年轻时,我们总以为,自己不管多大,总有父母的庇护,总有爱人的陪伴,孩子也会一直围绕在我们身边。

然而,当我们走到人生的中年,才渐渐发现,陪伴自己最久的,其实不是父母、爱人和子女,而是自己。

1、父母:曾经最依赖的港湾,终究会远去

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靠山,不论何时何地,只要回到家里,看到父母慈爱的笑容,就有了莫大的安全感。

可随着我们渐渐长大,父母也在变老,他们的身体不如从前,慢慢地,甚至会有一天离我们而去。

我有一位朋友曾经说过曾经说过,她最害怕的事情就是失去父母。

因为在她心中,父母是她最后的依靠,是她再累再难时可以撒娇的对象。

可是几年前,她的父亲因病去世,那一刻,她才真正感受到,原来自己已不再是那个被保护的孩子,她需要开始独自面对生活的风风雨雨。

失去父母后的那段时间,她时常会感到莫名的孤独和不安。

以前遇到困难时,总会不自觉地想要打电话给父母,听到他们的声音,就觉得心里安定了很多。

而现在,每当她拿起电话,却发现再也没有可以拨打的号码。

2、爱人:婚姻中的陪伴,也有可能消逝

我们在结婚时,总是相信着“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誓言,渴望着一生一世的陪伴与相守。

然而,婚姻生活中,爱人的陪伴并不是永恒不变的。

在平淡的日常、琐碎的争吵、时间的消磨下,爱情也可能逐渐冷却,甚至走向尽头。

邻居李大爷和李大妈是典型的老夫妻,他们年轻时感情很好,恩爱有加。

但最近几年,两人的关系却渐渐变得冷淡。

李大妈经常抱怨说:“以前我们还会一起散步、聊天,现在他只顾着看电视、玩手机,跟我说的话越来越少。”

而李大爷则感叹:“结婚几十年了,早就没什么话好说了。”

李大爷和李大妈的故事并不罕见,很多中年夫妻都会在婚姻的后半段感受到彼此的疏离。

即使两人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也可能变得像陌生人一样。

这时候,我们才明白,婚姻中的爱人并不一定能陪伴我们到最后,靠自己才是生活的常态。

3、子女:亲情再深,也无法时时陪伴

很多人都相信“养儿防老”,认为子女长大后会陪在自己身边,成为我们晚年生活的依靠。

但是现实却并非如此。现代社会中,子女往往因为工作忙碌、生活压力大,很难有时间时刻陪伴父母。

我有一个远房的姑妈,她和丈夫早年辛苦养大了三个孩子,如今孩子们都在大城市工作。

每次过年团聚时,姑妈总是笑着说:“他们忙,忙得好,这说明有出息。”

可等到孩子们走后,她一个人坐在空荡荡的屋子里,总会叹息:“他们是真的忙,忙到几个月都顾不上回个电话。”

我们不能指望子女能一直陪在我们身边,替我们排解孤独。

子女的爱是真诚的,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他们并不是我们晚年生活的“避风港”。

4、人生走到最后,最亲的那个人,其实是自己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苏轼和佛印禅师一起游灵隐寺时,看到观世音菩萨手中挂着念珠。

苏轼问:“世人都念观世音菩萨,希望她能保佑自己,为什么她也要念珠呢?”

佛印禅师回答:“她也念自己的名号,因为她知道,求人不如求己。”

这个故事蕴含的智慧在于:我们总是习惯于依赖别人,总想着找到人生的“靠山”,却忽视了最强大的力量其实就在自己身上。

没有人能够一直陪伴我们到最后,唯有自己才是最稳定、最持久的陪伴者。

作家余华说过:“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可以替代的。每一个人都在经历着只属于自己的生活。”

是的,生活是一场单枪匹马的战斗,我们每个人都在独自面对。

没有人能始终站在我们身旁,我们需要学会与自己和解,学会自我陪伴,自我关怀。

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勇敢前行,做自己的朋友和依靠,陪伴自己度过每一个日出日落。

发布于:江苏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