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刘绮霞与她的家人们之六:1957年突遭变故 | 高保华

人世间幸福和苦难总是结伴而行的,哪怕你与世无争,仅仅渴求安逸和温饱,上天也不会让你顺利地走完一生。

一九五七年,对于一心相夫教子,教书育人的母亲来说,时代又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母亲的第二个孩子我的姐姐降生了。工作日母亲上班,儿子和女儿由婆母照看。婆婆也是一位苦命而坚强的农村妇女,儿子三岁时丈夫去世,她独自将儿子抚养成人,并供其读书。近似的家庭磨难无形中增加了婆媳之间的理解;彼此间如同母女,相处融洽。八月接知平信,告知九月结婚,母亲甚喜。

作为长子长孙非常有大哥的风范和担当,直到将两个妹妹送出嫁,28岁才成家,母亲非常欣慰。本想前往祝贺,但暑期开学,反右派运动开始无法成行。10月校领导反复动员母亲向领导和政府提意见。母亲无奈提了二条:一是老师每人每月供应二十一斤粮不够吃,应提高供应标准;二是苏联进口的大花布,洗了就掉色,质量不好。本是无心和应付领导的说词,却成了她被打成右派和开除公职的罪证。

年底,母亲同婆婆带着年幼的一双儿女回到睢宁双沟老家。从小养成的刚毅性格和勤劳本性,使她认为靠自己的一双手足以养活二个孩子。理想是美好的,现实确很骨感。因为双沟于安徽灵璧仅一河之隔,地势低洼,且多为盐碱地,作物收成极低、正常年景尚可足食。

来年,大跃进开始。秋天,全家都被强制加入了大食堂,食堂按人口和年龄供给食物。4口人的食物连二人都吃不饱。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母亲尽其所能并偷偷用父亲寄给家里的钱到黑市购买食物,最贵的一个拳头大的窝头也要好几元钱,即使这样仍无法解决一家四口的温饱。母亲和奶奶都出现了浮肿症状,村中榆树皮、桑树皮、柳树皮已被剥食。万般无奈之下,母亲只好忍痛将刚满周岁的女儿和婆母留在家中,带着三岁的儿子投奔远在蚌埠的大姐。

那时大姐已有三个孩子,长子知平在北京地质学院读书。祖母,二个女儿和姐夫已是六口之家,生活很是艰辛。城市居民粮油食品的供济有限,为了养活妹妹和外甥,姐姐家主食自此也多以稀粥和瓜菜为主。母亲带着儿子直到五九年麦收前食堂解散,才从蚌埠返回睢宁。我长大后,母亲每提起这段讨饭的往事。就会无限感激地说:如果没有你大姨一家的救助,我们这一家不知要饿死几个。

发布于:北京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