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长安街知事
拓宽采购渠道,加强分工合作;设立专项资金,提升流量支持;开辟绿色通道,畅通供采对接……这两天,各大行业协会、重点商超、电商平台齐发声,与外贸企业携手并进、共克时艰。多项举措渐次落地,有望将优质外贸产品更快送到大江南北千家万户。
美国特朗普政府宣布实施所谓“对等关税”政策,在全球经贸领域掀起轩然大波,其“一日三变”的政策主张,为各国应对这轮贸易冲击带来诸多变数。毋庸讳言,我国外贸领域首当其冲。面对重重高压和剧变形势,中国社会的应对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

其一,超大规模国内市场支撑外贸企业转型。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未来城镇化仍具有巨大潜力。“14亿多中国人民整体迈入现代化,意味着形成一个超过现有发达国家规模总和的巨大市场”。以汽车为例,截至2024年底,我国汽车保有量为3.53亿辆,但千人汽车保有量仍不及发达国家一半,后续需求源源不断。而统一大市场的良性循环,如畅通数字化营销、联结柔性供应链等,都能有效推动我国市场从简单的产能转移容器转变为需求侧改革与供给侧升级相统筹的发展格局。换言之,我国市场足够大、足够活、足够畅通,消费者也有能力有意愿为出口转内销的好产品买单。

其二,我国产业链从被动转移走向主动重构。
美国频频对我发难,特别是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高科技领域加码封锁,无外乎是为维持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领导地位。但沉迷于技术卡位,不仅让自己显得癫狂,且催生了我国的“危机红利”定律。新质生产力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成果竞相涌现,中国制造业正在加速从“世界工厂”进化为“全球供应链大脑”。
其三,中国行动方案从单点突破到系统作战。
首先,政策工具精准发力。有关部门积极推动内外贸标准对接,消除转内销技术壁垒,有效推动规上工业企业成功实现内外贸一体化经营。其次,行业组织穿针引线。六大进出口商会和五大流通协会发起联合行动,覆盖全国10个外贸和消费大省,在138个城市举办供采对接会。同时,行业龙头企业发挥“链主”作用。有的采用“反向定制”模式,深度挖掘国内市场大数据,优化产品设计,带动供应商共同适配国内市场;有的依托自身全球研发体系,紧密结合国内消费需求,进一步构建智能家居生态,与链内企业共同推出符合新国标的智能家电产品。

五千多年一路走来,中国见过狂风骤雨,无惧任何打压,更善于“危中见机”、变危为机。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中国经济的韧性密码,在于“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机社会”的三元协同,源于这种机制下迸发的创新要素与能力,这种能力还将在压力环境下加速成熟。当美国用关税武器制约中国发展时,中国已站在新质生产力的高地。某种程度上,这一次对我国不是一场关于贸易战输赢的较量,而是一次向高质量发展跃迁的进化挑战。
撰文:郭迎锋
作者单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