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一定年纪才知,所有的关系,都是相识一场

年轻时,我们总天真地以为,只要彼此用心相待,便能让情谊长久相伴。

等到经历了世事磋磨才惊觉,成年人的世界,哪有永远可言。

时间在走,人在变,所有关系到最后都不过是相识一场。

我们能做的,唯有惜缘随缘,珍视每一场相遇,也释怀每一段离别。

01

有句话说:“人与人之间是有季节性的,像那盛放的花蕊,无论春天开得多艳丽,冬天终会凋零枯萎。”

命运的洪流从来不可阻挡。

那些与我们相识在人海的人,或早或晚,总有被归还于人海的一天。

20岁那年,李叔同携家人从天津移居上海,在那里以文会友,和许幻园相识。

出于对李叔同才华的常识,许幻园特地将自家房舍划出一块,邀请李叔同前来同住。

盛情难却之下,李叔同住进了城南草堂,自此和许幻园一家结下了深厚情谊。

之后经许幻园引荐,两人还和另外三位文友义结金兰,号称“天涯五友”。

那时,志趣相投的他们常以城南草堂为据点,一起吟诗唱和,谈文论艺,好不快意。

李叔同曾一度以为,美好的时光可以一直延续。

然而现实却是好景不长,仅过了六年,一切就都变了。

先是李叔同为疗愈丧母之痛,选择前往日本留学。

等他学成回上海任教,许幻园又因家道中落而失去全部产业,只能离开上海另谋出路。

自此,世间再无城南草堂,另外三位好友也是死的死,散的散。

天涯五友终成天涯零落客。

人生就是这样,年岁越长,越能体会一种无奈:只因人在风中,聚散不由你我。

每个人皆有自己的路要走,有自己的故事要书写。

当彼此的人生际遇变得不同之际,就是关系要走向渐行渐远之时。

在电视剧《人间世》中,周秉昆也有一段类似的经历。

在酱油厂车间工作时,他与几位工友玩得很投缘,结成了“六君子”组合。

车间工作虽然辛苦,但他们几个好哥们在一起互相照应支持,日子也是过得有滋有味。

可后来六人各奔前程,联系的机会日益减少。

起初,他们还约定好至少每年相聚一次,结果到第十年才好不容易聚齐。

且因为久不碰面,没有了年轻时意气风发的热情,那顿饭大家都吃得拘谨又生疏。

正所谓,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碎。

世间一切东西,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冲刷而慢慢发生变质。

人与人的关系,也不能免俗。

一旦过了保质期,再好的感情,也会成为时过境迁;再深的交情,也难逃散场的结局。

02

知乎上看到一个提问,为什么说四十岁是人生的转折点?

有个高赞回答写道:

“以前觉得人生是加法,可一旦过了四十岁,你就会发现,人生是一个减法。身边的人见一面少一面,脚下的路走一天少一天。”

真是如此。

“年少不知离别意,懂来已是非少年。”

站在四十岁的路口回望过去,那些亲密熟识的面孔,都在慢慢从我们的生命中淡去。

曾经一起嘻闹长大的玩伴,如今已杳无音讯,只剩记忆中的笑声在回荡。

曾经形影不离的同窗,如今已天各一方,成了客气而疏离的点头之交。

就连曾经与你亲密无间,共同分享过心事和泪水的挚友,不知何时起已变得渐行渐远渐无书。

但也正是在接受人生就是一场不断告别的过程里,我们才得以认清关系真相,从而意识到:很多人的离开,并非情分不够真,而是缘份使然,只能到此为止。

正如《山河故人》中所写:每个人都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张小娴上大学时,有一位莫逆之交。

两人无话不谈,每天都有聊不完的话题,做什么都要相约一起。

直到大学毕业,同学去了英国学设计,后来成了著名的首饰设计师;

她则留在了国内继续攻读文学,几年后也成了知名的畅销书作家。

就这样,敌不过时间和距离的分割,两人渐渐失去了联系。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在香港街头偶遇了那位同学。

原本她很开心,想立马叫住对方,但在张口的瞬间又犹豫了,最后她无声地看着那个身影淹没在人群中。

不是不想念,只是知道彼此的交集已过,冒然相见只会徒增尴尬,不如把问候默默放进心里。

在这风流云散的人间,相逢只是意外,离别才是常态。

慢慢地我们终会理解,所有出现在我们生命里的人,都无非过客一场。

就像乘坐列车,有人陪你坐完三站,有人陪你穿过整个城市,但终究要在某个岔路分离。

所以,别纠结曾经的亲密,也无需感叹朋友的疏远。

与君同舟渡,达岸各自归。

当缘分终结,到了该说再见的时候,即使心存不舍,也应笑着挥别。

03

以前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我常疑惑于诗中所写:

为何明知悲欢离合古难全,还是要用心祈愿人长久,期待千里共婵娟?

而今过了不惑之年,我终于能领会其中深意。

过去,我们总是把陪伴彼此时间的长短,当作是衡量感情好坏的标准。

但其实,一段关系之于人生的意义,从来无关结果,而在于过程中能否彼此照亮,彼此珍惜。

1932年,旅居中国的费慰梅遇见林徽因,自此一见如故,开启了一段相扶相持的旅程。

知道费慰梅是“中国迷”,林徽因就带她了解各种中国文化;

了解林徽因乐观的外表下也深藏着很多无奈,费慰梅就尽己所能地为她分忧,陪她解劳。

可惜没多久,战争爆发,费慰梅不得不回到美国。

在后来漫长的时光里,他们仅见过一次面,其它时候都只能靠信件联络。

但即使如此,林徽因仍将费慰视为一生的知己。

在得知林徽因不幸病逝后,费慰梅更是选择了以为好友撰写传记的方式纪念这份情谊。

村上春树写道:

“很宝贵的东西会一个接一个,像梳子豁了齿一样,从你手中滑落;你所爱的人,一人接着一人,从你身旁悄然消逝。”

人生难料,聚散无常,离别无可避免。

但这就是它存在的意义,是在提醒我们,相遇本不易,不可辜负。

懂得在拥有时多一分珍惜,方能在失去后,少一分遗憾。

作家金宇澄曾谈及过自己的一段往事。

少年时期他被安排到东北当知青,生活苦闷,经常写信给一位上海朋友。

朋友不仅每封信都会耐心回复,还经赞赏他的文字,鼓励他去写小说投稿。

友情的滋养给了金宇澄莫大力量,也让他终于有信心踏上文学的追梦之路。

后来朋友前往国外留学,渐渐远离了他的生活。

本以为从此将一别成诀,不曾想在他凭借《繁花》斩获茅盾文学奖时,竟又意外收到老友寄来的贺卡。

信中没有多余言语,只有对他一如既往的理解和支持,告诉他“你当充分享受你的快乐。”

有的人,只出现了一阵子,却能温暖你一辈子。

好的感情,并不是不会分别,恰恰是深知来日并不方长。

与其在意离散,不如珍视每个当下,努力把有限的相处时光变成铭记一生的温暖。

若能做到缘来尽兴,不负所遇,缘去坦然,不留遗憾,那已然是另一种形式的圆满。

张嘉佳写道:

故事的开头总是这样,适逢其会,猝不及防;故事的结局总是这样,花开两朵,天各一方。

生命来来往往,没有谁能陪谁一辈子。

但那又何妨?

到了一定年龄,岁月在赠予我们沧桑的同时,也在赠予我们智慧和清醒。

缘分本就稀薄寡淡,有幸相识一场,陪伴彼此走过一段真心交付的时光,已属难得的幸事。

至于结果,真的没有执着的必要。

往后余生,来者当惜,去者当放,修得平常心,做个自在人,便是最好的安排。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发布于:安徽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