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渤海证券财富管理)

全文2924字 预计阅读需18分钟


大飞机作为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工业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集中体现,被誉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目前,中国大飞机产业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涵盖了设计、研发、制造、销售、运营等多个环节。国产大飞机如C919的成功首飞,标志着我国在大飞机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同时,国内航空公司对大飞机的需求持续增长,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在政策方面,国家层面不断加大对民航大飞机行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支持国产大飞机的研发和生产。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支持本地航空产业的发展,为行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大飞机产业是国家战略产业,
被誉为“工业之花”,
稳坐制造业的巅峰。
目前国产大飞机还处于产能爬坡和规模化发展的阶段,以C919为代表机型,在生产能力、产业链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具体如下:
产能规划提升
中国商飞披露了2025年至2029年的C919产能五年规划,2025年产能从原计划50架提升至75架,2026年产能为100架,2027年和2028年的产能均为150架,至2029年产能目标为200架。
交付数量增加
截至2025年5月28日,C919飞机累计交付国航、东航、南航共18架,开通24条航线,通航16座城市,载客突破200万人次。
产业链协同发展
国产大飞机由22省市、200余家企业协同发力制造,上海总装、四川造机头、陕西产航电系统、江苏镇江供应50%复合材料结构件等,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显著提升。
大飞机产业目前格局
在全球范围内,民用大飞机产业形成了“主制造商—多级供应商”分工模式。这种模式由全球几家主要的整机制造商,以及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组成,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市场结构。
第一级为整机制造商,主要从事产品设计、总装制造、市场营销、客户服务和适航取证环节。
第二层级为关键航空子系统制造商,所提供的子系统包括机体、发动机、航空电子等主要机载设备。
第三级主要包括众多为产业链上层的整机与子系统制造商提供零部件与材料的供应商,整体而言市场竞争激烈。
中国民用飞机发展大体经历了早期的仿制阶段、自主研制阶段、国际合作“三步走”制造阶段和自主研制新阶段等四个阶段。

C919大型客机采用全球产业链配套合作方式,集合了国内外先进技术,全面带动国内航空制造业发展。
在国内,“主制造商-供应商”模式已经带动22个省市、36所高等院校、242家大中型企业、数十万产业人员参与大型客机研制,以上海为基地、以中国商飞公司为核心的、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我国民机产业体系与产业布局初步形成。
推动了十多家航电、飞控、燃油和起落架等机载系统合资企业的建立,从而提升了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的配套能力。
商飞是大飞机项目的牵头单位,采用“主制造商-供应商”的研制模式推进。在这个模式中,中国商飞负责产品整体设计、构建供应链、为供应商制定要求、组装零部件,飞机零部件的生产则由外部供应商进行。
航空工业集团下属单位是中国商飞公司供货商的核心力量,在一类、二类、三类及协作单位之中分别有16家、3家、1家和1家,下属主机厂(西飞、沈飞、成飞、洪都、哈飞、昌飞)承担着C919大型客机雷达罩、机头、机身、机翼、垂尾等绝大部分机体结构件的研制和制造业务,占机体研制95%以上工作份额。
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道,一架商用飞机是由300万至500万个零部件组成,这些零部件需要数千个供应商生产,能够带动新材料、现代制造、先进动力、电子信息、自动控制、计算机等领域关键技术的群体突破和诸多基础学科的重大进展。
生产配套完善
上海多个大飞机产业项目处于“在建”状态,包括中国商飞总装制造中心浦东基地建设项目、C929宽体客机研发保障建设项目以及C919大型客机总装制造能力提升建设项目等。临港新片区已初步形成涵盖飞机总装、材料与结构件、动力系统等板块的产业链,2023年产值达127亿元。
成本控制有望突破
中国商飞正推动C919从“实验室级”向“工业级”转型,单机制造成本有望从6亿元降至4亿元以下,毛利率直追波音737MAX,以提升市场的竞争力。
未来发展前景
C919的成功商业运营将带动了产业链的相关配套环节广阔增长空间。根据美国兰德智库研究,大飞机研制及其核心技术衍射到相关产业,可以达到1∶15的带动效应。大飞机制造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需求有望推动航空制造产业链重塑,并催生产业集群效应。
C919的成功商业运营将带动产业链的相关配套环节广阔增长空间。根据美国兰德智库研究,大飞机研制及其核心技术衍射到相关产业,可以达到1∶15的带动效应。大飞机制造的规模化和标准化需求有望推动航空制造产业链重塑,并催生产业集群效应。
国际飞机生产现状呈现出订单量大但交付困难、制造商竞争格局改变等特点,具体如下:
订单多交付难
全球航空业需求旺盛,飞机制造商获得大量订单,但受供应链危机影响,交付速度缓慢。空客2024年获得订单超2000架,但最终交付735架,2025年预计将交付1692架飞机,仍比一年前的预期低了近26%。波音也面临类似问题,且还受到罢工等事件冲击,交付情况不佳。目前全球飞机积压超过17000架,按现有交付速度交付时间可能长达14年。
供应链问题突出
供应链上下游未完全恢复产能,机加工、铸锻件、电子件等均存在问题,熟手工人短缺。例如,波音部分明星机型交付延期,受热交换器产量不足、客舱座椅短缺等影响,而热交换器产量不足是因俄乌冲突后相关生产线转移、新厂产能跟不上。
制造商竞争格局变化
在2025年巴黎航展上,空客表现突出,开幕两天就斩获大量订单,涵盖多种机型。而波音因印度航空787坠机事件等影响,订单几乎“颗粒无收”,其市场信任度下滑,股价暴跌,市值大幅缩水,管理层也处于转型期。
新兴力量逐渐崛起
中国商飞作为航空制造业的新兴力量,正以坚实的步伐追赶。C919已收获1200多架订单,预计到2029年年产能将提升至200架,目标跻身全球窄体客机产能前三,若突破适航认证与售后服务瓶颈,有望重塑全球航空业格局。
根据预测
未来20年内,国产客机市场的总价值将接近3万亿元人民币,复合年增长率超过20%,并在机队市场中的占有率将超过30%。其中,C919作为主力机型,在2023年开始批量交付,并预计在2024年至2029年间迅速放量,推动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已有16架C919交付客户,其中包括国航、南航等主要航空公司。与此同时,ARJ21的交付量也在稳步增长,而C929则计划在2030年后开始交付,进一步丰富国产大飞机的产品线。相关主题的上市公司有很多,大家可以搜索了解下,这里就不赘述了。

未来国产大飞机行业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一方面,受益于国内经济复苏带来的旺盛需求以及“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合作加深,国际市场对中国制造飞机的兴趣日益浓厚;另一方面,随着技术积累不断深化以及政策扶持力度加大,国产化率将进一步提高,从而有效控制成本并增强盈利能力。特别是当C929宽体客机投入量产之后,不仅能够填补国内市场空白,还有望参与国际竞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布局。总之,国产大飞机产业正处于历史最佳机遇期,预计将在接下来二十年间成长为支撑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来源| 李玫慧
复审| 邢艳
审核| 李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