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学习军团
长镜头
火箭军某旅优化宿营模式提升机动效率——
机动转场,官兵住进车载营盘
■岳小林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兴来

高原入夜,火箭军某旅官兵闻令而动,快速登车赶赴预定驻训地域。抵达后,官兵没有像往常一样平整场地搭设帐篷,而是在某型运输车车厢内“安营扎寨”。
“新的宿营模式,大幅提高了部队行动效率。”该旅一级上士张海涛介绍,利用电气化控制和框架拼接技术,短时间内便可快速展开“车载营盘”,实现“停车即宿营”。
车厢展开后,官兵立即搭设伪装网。不多时,车载营盘与周边地形地貌融为一体。
记者随张海涛走进车厢看到,内部空间布局精细合理,有武器柜、保密柜、野战办公桌等设备,行军背囊、战术背包等整齐叠放,既能保障工作需要,又能满足生活需求,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快打快撤是部队战斗力的重要体现。”该旅领导告诉记者,他们聚焦快速部署转换目标要求,集智攻关破解野营部署转换慢、物资器材携带多、作战征候易暴露等问题,让“车轮上的部队”动得更快、藏得更好。
为此,该旅成立专项工作组,充分考察论证后,协同厂家合力改装“移动式”宿营厢体,并多次优化改进。应用“移动式”宿营厢体开展驻训以来,官兵机动转场时省了帐篷搭设撤收、物资装卸载等步骤,机动准备时间大幅缩短。
“不怕野外驻训苦,就怕部队转场难。”某营资料员何洋对此感触颇深。以前转场,看着营指挥所帐篷里的各类物资,他经常急得直挠头。如今,机动准备工作快捷高效,无论上级命令何时传来,只要车厢一关闭,部队随时能出发。
训练间隙,该旅领导告诉记者,野外驻训是提升部队陌生环境下实战能力的重要“窗口期”。近年来,旅队强化实战实训,将“野外驻训”向“野战驻训”聚焦,进驻即打、打完就撤,让官兵在近似实战的环境中不断增强敌情意识、提升实战能力。
陆军某旅紧贴实战要求设置驻训宿营区——
安营扎寨,野外不见成片帐篷
■曹 磊 解放军报记者 贺美华

“到了,就是这里。”夏日,记者前往陆军某旅野外驻训地采访,汽车行至一处戈壁荒滩,突然停下。
“宿营区在哪里?”记者举目四望,茫茫戈壁不见一兵一卒,更没有想象中的“帐幕连云”景象。
“今年驻训,宿营区依据地形特点而定,采取‘半地下’布局,利用伪装网隐蔽,不仔细观察难以发现。”见记者一脸疑惑,该旅作训科邓参谋简要解释后,指着远方笑着说,“不信,你找找看,前面这片区域有多少顶帐篷?”
顺着邓参谋所指方向,记者定睛辨认半天,才找出几顶野营帐篷。继续向前走,直至听见官兵训练时发出的声响,记者这才发现,四周隐藏着大大小小数十顶帐篷。
邓参谋介绍,今年驻训,部队依托地形分散驻扎,营与营之间距离数公里。各连围绕营指挥所分散配置,最大限度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安营扎寨更加符合实战要求。“未来战场上,按照实战要求分散部署,能有效提高战场生存能力,确保完成作战任务。”邓参谋说,这样的宿营方式,表面看不如“野营村”有气势,但官兵普遍感到,战场气息更加浓厚。
采访中,记者看到,不仅“一条大路通营地、帐篷整齐连成片”的景象不见了,班排帐篷里也是另一番景象:没有叠得方方正正的“豆腐块”,取而代之的是背起就走的战斗背囊;没有花里胡哨的“坛坛罐罐”,只有与打仗紧密相关的战备物资;生活用品按战备要求分类存放,既便于平时取用,也便于快速打包带走。
“设施如此简单,能够满足官兵平时住用需求吗?能够应对突发情况吗?”面对记者提问,该旅一名领导说:“别看驻训条件比较简陋,但该有的作战功能一项不漏、保障要素一个不少。”
这名领导介绍说,野外驻训期间,他们采取“动静结合、空地一体、昼夜联巡、相互依托、梯次搭配”的方式建立营区防御体系,各种力量科学配置,警戒哨位与防空阵地穿插其间,可随时处置突发情况。他们还着力完善野战炊事、野战淋浴等装备设施,确保部队动散条件下也能做到保障有力。
据了解,该旅按战场标准调整宿营区部署的同时,也将实战理念融入战位。今年驻训以来,该旅官兵工作训练注重与实战标准对表,优化升级多种组训模式,助推训练效益提升。
新看点
莫把驻训当“住训”
■康子湛
住进车载营盘、不见成片帐篷、分队自主选点……今年野外驻训展开以来,各部队在驻训宿营点选择、战备设施搭建过程中,本着利于战备、便于出动的原则科学设置,呈现诸多变化。
这些年,驻训时插旗子、搭彩门、贴标语现象基本没有了,但有的曲解正规化管理,什么都要求整齐划一;有的过于讲究物质保障,携带一些与打仗无关的“坛坛罐罐”;还有的年年冲一样的山头、走一样的流程、练一样的编组……如此一来,不仅浪费了宝贵的驻训时间,助长了不实训风,更耽误了战斗力生成。
野外驻训的目的是模拟未来战场进行实战化练兵,倘若一味追求“住”的环境条件,忽略“驻”的实战意义;片面强调整齐划一,忽视战备需求,野外驻训就会失去应有价值。
莫把驻训当“住训”。只有贴近作战任务、对手和环境,让营区设置、宿营部署更加符合实战需求、贴合战场要求,才能更好锤炼快速出动、快速制敌能力,在未来战争中做到以动求存、以快制胜,真正赢得战场先机。
微视角
今年驻训,各分队自选宿营点
■火箭军某分队干部 胡 南
年年搞驻训,今年大不同。今年,我们单位驻训最突出的变化是,安营扎寨的宿营点,均由各分队按照训练需求自主选定。
在野外驻训筹划阶段,旅机关遴选废弃工厂、山地密林等多个陌生点位作为候选场地。驻训展开前,机关针对任务类型、单位特点,为各分队指定训练地域,各分队按照“易于隐蔽伪装、便于快速机动”原则,自主规划宿营点。
整齐的迷彩帐篷、美观的环境布置,曾是野外驻训场“标配”。但整齐划一的部署,也给我们带来不少“麻烦”。
那年,我带领分队赴陌生地域参加实战化演练,宿营地域是一处开阔地。为防止对手袭扰,警戒防卫占用了不少兵力。没想到,警戒防卫刚部署完毕,转进命令突然传来。因时间紧张,分队便抽调部分警戒官兵帮忙收拢物资。就在此时,潜伏已久的对手瞅准防卫薄弱处发起攻击,打了我们一个措手不及。
如今,随着全域作战、广域机动成为练兵常态,部队部署转换突出一个“快”字,安营扎寨必须高效实用。
为此,今年驻训出发时,我们根据旅队统一部署,按打仗标准携带物资,做到轻装简行;创新研制体积小、重量轻的“便携式箱组”,分队出动速度明显提升;依托战车后厢和单兵帐篷宿营,实现“随车而居、快转快撤”;宿营时官兵按专业纳入战斗编组,分散部署于不同方位,各编组协同搭配,实现部署地环形防御。
自主选点不仅快捷高效,还给我们因情因势组训带来不少便利。今年驻训以来,一辆辆战车或利用地形地貌隐蔽,或依山就势伪装。驾驶员、带车员主要负责完成隐蔽伪装作业,其余号手则担负少量物资撤收和警戒防卫任务,出动效率比以往大幅提高。
(应受访者要求,作者胡南为化名)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张新凯整理)

▲刊于7月3日《解放军报》2版
来源丨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