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券商IPO业务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今年上半年,A股IPO受理步伐加快、中企境外上市持续升温,券商投行的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第一财经根据交易所披露数据统计,上半年,三大交易所受理IPO项目共177个,共有38家券商参与“分羹”,头部券商的座次发生变化。合并后的国泰海通IPO项目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中信证券则暂失首位。而排名较后的头部券商,在境外市场则有相对较好的表现。
与此同时,投行生态“马太效应”进一步加剧,上半年超过七成的IPO受理项目、超过八成的IPO承销金额,均集中在前十家券商手中,如何在投行业务竞争中突围,成为中小券商共同面临的难题。
头部券商竞争格局悄然生变
自6月以来,沪深北三大交易所IPO受理明显加速。其中,6月新受理IPO数量就有151个,占比超过85%。
从投行参与情况来看,上半年共有38家券商保荐了项目,超过七成的业务量,集中在排名前十的券商手中。其中,4家头部券商受理项目数超过10单,国泰海通以26单位列第一,中信证券紧随其后受理22单,中信建投共受理14单,中金公司受理10单。
从承销情况来看,Wind数据显示,按发行日计算,截至6月30日,上半年共有23家券商参与A股48个IPO项目保荐,合计募资规模357.9亿元。
按保荐家数排名,国泰海通(含海通证券)共有6单,排名首位;中信证券以5单紧随其后,其次是中信建投、华泰联合证券、申万宏源承销保荐、东兴证券,保荐项目数均为4个。
按募资规模来看,则是中信建投以84.31亿元的募资总额位列第一,其次是国泰海通(含海通证券)募资规模44.07亿元,中信证券、华泰联合证券募资规模均在30亿元左右。
在A股IPO仍处于逆周期调节时期,中资企业赴境外上市持续升温,境外市场也成为各家投行的必争之地。
Dealogic数据显示,上半年中资企业境外IPO累计完成55单,募资规模合计约134亿美元。按承销规模排名,前十名中介机构共完成30单项目,承销规模合计约78亿美元,占比接近六成,中资机构占据五席。另外,上半年42家企业登陆港交所,融资规模137.03亿美元,按保荐承销口径,中资机构占得四席。
在海外市场,中金公司以11.6亿美元的承销规模位居首位,华泰联合证券以承销规模7.16亿美元位列第五,国泰海通以6.04亿承销规模位列第九,中信建投以6.03亿美元位列第十。港股市场上,按IPO保荐承销规模口径,中金公司成功保荐13单,承销规模27.42亿美元,均排名市场第一;华泰联合证券紧随其后,成功保荐9单,承销规模约17.12亿美元。
整体上看,今年上半年,头部券商的投行业务竞争格局已悄然生变。从A股来看,合并后的国泰海通在IPO受理项目、IPO承销数量竞争中占据优势,中信证券则从IPO受理、募资规模、IPO保荐数量中均暂失首位,中信建投则IPO募资规模上占优。
相反,在A股IPO受理排名较后的券商,在境外市场则有相对较好的表现。比如,中金公司、华泰联合证券在境外市场排名相对靠前,而国泰海通证券、中信建投相对靠后,中信证券则未入围前十。
“马太效应”加剧,中小投行如何突围?
相对而言,中小券商在投行业务的竞争中,处境更加艰难。从上半年A股IPO受理项目来看,超过20家投行获受理的项目均不到3单,其中有7家券商只有2单,14家中小券商只有1单。
不过,从上半年IPO承销情况看,少数中小券商表现也有可圈可点之处。比如,东兴证券上半年IPO项目共有4个、募资规模25.45亿元,位列第五位;还有民生证券、招商证券、华安证券募资规模超过10亿元,其余多数中小券商IPO募资规模均不足10亿元。
在业内人士看来,行业“马太效应”日益加剧背景下,中小券商的突围路径主要聚焦在寻求并购重组机会或探索差异化、特色化业务发展上。
从股权项目来看,合并后的国联民生证券凭借着“区域深耕+产业绑定”的差异化策略,今年上半年以9单获受理IPO项目位列第五,上半年A股IPO募资金额14.02亿元,位列行业第七。
另外,不少中小券商都将北交所、新三板业务作为“香饽饽”,在2024年A股IPO整体大幅下滑时,部分中小券商凭借北交所IPO业务优势,保持了投行业务的收入增长。
从去年少数几家保持投行业务收入正增长的券商来看,第一创业聚焦北交所和新三板业务,独家保荐并承销了2单北交所IPO项目,并持续加大新三板挂牌业务开拓,挖掘优质新三板挂牌企业,为北交所IPO业务蓄力。首创证券则加大对北交所的服务力度,完成可转债市场单笔规模最大项目的承销发行,同时资产证券化(ABS)发行与销售规模也实现提升。
责任编辑:刘万里 SF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