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婿对丈母娘啥样,就能看出婆媳啥关系?”
这话搁我年轻那会儿,听着也觉得在理。可这人呐,很多滋味,非得等光阴熬到那个份上,尝过点咸淡了,才能慢慢咂摸出不一样的门道。
这不,一转眼,六十岁的门槛也迈过来了。日子像咱家阳台那盆日日新的绿萝,瞧着平静,可锅碗瓢盆,儿女孙辈的喜怒哀乐,哪一样不都在里头搅和着呢。走到这一步,我回望自己这一路,倒真明白了——家里头过得是舒坦还是拧巴,女婿的态度是个镜子,照见些冷暖,但最终那过日子顺不顺心的开关,攥在咱自己手里头,看咱自个儿心里的那根弦定在哪个调上。今天啊,就唠唠我在这一堆日子杂陈里,自己摸爬滚打明白的几句实在嗑儿。
第一句:少惦记,不强凑,人自然稳当。
刚退休时,我也走过弯路。女婿是外乡人,跟我们南方的生活习惯不太一样。我那时候总想着:“我对你好点,亲近点,关系不就热乎了?”今天炖了汤送过去,明天看他们忙又去帮忙打扫。累是累够呛,人家也客气说“谢谢妈”,可总觉得差那么点意思。
我家老伴儿有次就说了:“你呀,心思太重。人家有人家的日子,过得太密实了反而都不自在。”这话像盆冷水,把我浇醒了。可不是嘛,亲家母养大的孩子,他有自己的习惯和想法,咱非得凑那份近乎干啥?想通了,我就放下了那份“热心肠”。逢年过节该走的礼数照旧,平时呢,各自安生。没了那份念想,时间倒空出来了。小孙子放假在我这玩,我陪他搭积木,讲故事;大孙女要上高中,功课有点难,我就戴上老花镜,帮她把那些难记的英文单词捋一捋。每天有事情忙着充实自己,女婿那边是热是淡,反而没那么往心里去了。
第二句:顾好自己这头,比啥都实在。
女儿有回跟我提起:“妈,你女婿提了句,说您烧菜可能盐稍微多放了点。”我听了笑笑:“哦?咸淡好调啊,下回我注意着点。不过你知道的,你爸几十年就习惯这个味儿,他吃饭没这口咸菜都不香。”人跟人,特别是两代人,习惯、口味哪能完全一样?要是非挤在一个锅里搅勺子,反而容易磕磕碰碰。
现在我儿子厂里忙,常加班。我呢,就跟我老伴儿两个人。早上想动了,就慢悠悠去菜市场,挑把水灵的小青菜,买点新鲜的豆腐,再到河边走一走,看人家下盘象棋,清风吹着,人也清爽。傍晚孩子们要来吃饭,我就提前把汤炖上。家里收拾得干净亮堂,饭菜飘着香。女婿回来,看到家里井井有条,有热汤热饭,再忙也会说一句:“妈,您辛苦了。”
老话讲“求人不如求己”,咱自己把自己的日子过整齐了,老伴儿照顾好了,家里头这股热乎劲儿自然就在那儿摆着。家里温暖,人心也跟着暖了。
第三句:关心是心意,但手不能伸太长。
去年冬天,女婿感冒发烧起不来床。那会儿女儿一人弄着孩子,有点顾不过来。我知道后,赶紧熬了一锅姜汤,撇掉浮沫,趁热给他送过去。看他脸色不好,我就问了句:“烧这么厉害,要不我去厂里替你请两天假?”他赶紧摆摆手,哑着嗓子说:“妈,真不用麻烦,我歇两天就好。”
听他说完,我把汤放下就走了。过了几天,他病好了,特意给我送来一盒地道的藕粉,说:“妈,您和爸多保重身体,不用总操心我们。”你看,人情这不就暖到了?关心是要有的,但这个分寸得拿捏住。
后来大孙女在我这,我教她在花盆里种了几棵薄荷。小叶子绿油油的,长得可精神。有天女婿来吃饭,看见了,说:“这薄荷养得真不错,看着就舒服。”我顺口就接:“喜欢啊?这盆里发得密,你端一盆回去放窗台上,闻着清香,夏天还能驱蚊。”
事情就成了这样,该关心的没落下,该有的距离也保持住了。老话常说“远香近臭”,我觉得在理。人与人之间,留那么点空间和余地,就像这薄荷一样,清清白白,香香甜甜,关系反而能长长久久。
说到底,家里头的这些关系,哪有那么多非黑即白?
女婿亲近,是福气;若平淡些,也不必太在意。把心思多放在能着落的地方。老伴儿泡杯茶,我顺手给他剥几粒新花生米;小孙子吭哧写作业,我就静静坐边上,顺手把他蹭脏的校服刷一刷;儿子儿媳忙的时候,我把大孙女的芭蕾舞鞋擦得干干净净,鞋带也系好放整齐。
日子是水磨功夫,家里头笑声多了,这份实在的好,谁都能感觉到。女婿眼里看着这些,那份尊重自然也就生在心里了。这么多年我算明白了,老想着“养儿防老”,不如先“养好自己的心”。自己活得明白透亮了,把日子过得暖烘烘、稳当当,其他的烦心事,也就没那么大分量了。
各位老姐妹们,你们在过日子里和女婿相处,肯定也有些自己的办法和故事吧?说出来大家听听,咱们互相取取经,把这烟火日子过得更滋润些!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