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五不”行为 抓住黄金干预期

本文转自:泉州晚报

关注孤独症患病儿童——

识别“五不”行为 抓住黄金干预期

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功能(CFP 图)

4月2日是第18个世界孤独症日,2025年世界孤独症关注日的主题为:“推进神经多样性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家提醒,通过观察孩子早期“五不(少)”行为,可帮助家长尽早识别孤独症。

我国学者2020年一项多中心研究分析结果显示,2017—2020年中国6—12岁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1000,与2017年前(26.50/10000)相比呈上升趋势。

晨晨(化名)是一个两岁半的男孩,出生时和其他孩子一样活泼可爱。然而,妈妈渐渐发现他很少与人对视,叫名字时总是不回应,喜欢独自转圈、排列玩具,却从不主动找其他小朋友玩。

一岁半时,晨晨只会含糊地说“爸爸”“妈妈”,两岁后语言甚至出现倒退。焦急的妈妈带他来到当地妇幼保健机构儿童保健科就诊,通过孤独症筛查量表等评估,晨晨在社交互动、语言沟通和刻板行为方面均存在明显异常,建议前往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

随后他们来到泉州市妇幼保健院(泉州市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经过一系列详细专业的检查及评估,确认他患有孤独症谱系障碍。尽管难以接受,晨晨的父母很快投入了早期干预:每周接受结构化行为干预、语言训练和感统治疗等。一年后,晨晨学会了用简单手势表达需求,开始与家人互动,甚至能参与集体游戏。妈妈说:“这条路很难,但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让我们看到希望。”

孤独症谱系障碍,又称为自闭症,是一种发育障碍,影响儿童在社交、沟通和行为方面的发展。孤独症儿童因语言表达能力弱、表达方式匮乏,经常出现哭叫、跳闹、自我伤害、攻击他人等情绪行为。

专家提醒,如果儿童早期出现“五不”行为标志,家长们应提前干预,及时就医,做进一步筛查与诊断,以便能够尽早发现孤独症。以下是“五(少)不”行为的具体表现——

不(少)看:和其他人的目光接触异常,对有意义的社交刺激注视缺乏或减少,对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视减少;

不(少)指:缺乏恰当的肢体动作,无法对感兴趣的东西提出请求;

不(少)应:对父母的呼唤声充耳不闻,叫名字反应不敏感;

不(少)说:多数孤独症患儿存在语言出现延迟,在与人沟通、游戏或者互动中经常出现困难;

不当行为:指不恰当的物品使用及相关的感知觉异常,包括旋转、排列以及对物品的持续视觉探索。

专家提醒,黄金干预期0—6岁是大脑可塑性最强的阶段,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孤独症儿童的功能。研究显示,3岁前开始接受干预治疗的儿童,约47%能在学龄期融入普通教育环境。

□融媒体记者 张沼婢

发布于:北京

上一篇:直播时手总护着小腹,这波操作是挡肉还是挡娃?在线蹲个实锤!
下一篇:孕妈如何吃出高颜值宝宝,这些能让宝宝更漂亮的水果,你错过了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