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里,不少高中生都生出打工的想法。打工既可以积累社会经验,又能赚零花钱。但与此同时,打工也会挤占自我提升时间,还可能遭遇安全风险。那么,高中生有没有必要利用暑假去打工呢?

各抒己见
打工可以促进心智成长
高一学生 莫柠瑞
回顾人类历史,很多古人在我们这样的年纪就已经进入社会自食其力了。到了父辈这一代,高中生打工者也比比皆是。爸爸曾对我说,他上中学时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砍柴,卖给附近的窖厂赚点零花钱。一担柴约100斤,可以赚5毛钱。那时爷爷奶奶并没有要求他为家里赚钱,他这么做完全是自愿的。他说自己零零星星一周可以卖两三担柴。父辈一代,很早就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这对于他们心智的成长和毅力的培养是很有好处的。
再看看我身边的同龄人,很少听说过有谁暑假打工的,大家都在为高考而努力学习。我和大家一样,知道打工有助于了解社会,对选择大学专业也有好处,还可以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但是,现在确实精力有限,而且,我们缺乏识别风险的能力。当然,如果有合适的机会,我愿意去正规的单位偶尔打打工,多积累一些人生经验总是好的。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高一学生家长 吴玉蓉
青少年暑假打工的价值,恰是为长成参天大树培土扎根,是一种必要的历练。当他们第一次用自己的汗水获取报酬,金钱便不再是数字,而是付出努力与艰辛的具象体现。在暑假打工中,他们能感受到赚钱和坚持的不易,能体会到社会与人性的复杂,这是对他们心志的磨砺,也是对他们品格的锻造。打工一方面会让青少年对已拥有的生活更加珍惜,另一方面这些经历也会构成他们未来人生征途的坚固基石。成长无坦途,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安全,永远是暑期打工的第一前提。家庭是第一道防线,畅通的亲子沟通至关重要。若孩子打工前不和家长商量,安全便无从谈起。家长需引导孩子识别风险,建立正确认知:不贪图能力之外的“高薪”,警惕“天上掉馅饼”。另外,学校和社会更有责任加强这道防线,教会青少年和家长识别骗术。同时,必须严厉打击黑中介和不法之徒,托起一张青少年可以勇敢飞翔的安全网。
打工不如参加志愿活动
高三学生 张祐榕
高中阶段的暑假,我个人比较倾向于去博物馆或参加竞赛等活动,而不是打工。高中生打工一方面受到学历和能力限制,会影响岗位的选择,所做的工作大多是重复性的劳动。重复性简单劳动对于个人技能的提升是非常有限的,而它所占用的宝贵时间,对于争分夺秒备战高考的高中生而言是相当奢侈的。
如果强调社会实践的重要性,我个人推荐参与志愿活动或社会调查项目,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同样可以体会到社会百态,并且可以开拓眼界,加深对不同行业、不同人群的认知,并且纯粹地体会一下为社会奉献的感觉。虽然高中生打工能够在付出劳动的过程中明白自己金钱观念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日后形成正确的消费观,但对于学生阶段的我们来说,学习更重要,打工挣钱的事可以先放一放。
高中生应以学习为重
高二学生家长 田洁
我的孩子即将升入高三,作为一名准高三学生家长,我认为,高中生应以学习为重。一方面,高中生绝大部分属于未成年人,虽然有些孩子已经达到了可以务工的年龄,但毕竟从体力和经历上来说,还达不到用工的要求。另一方面,高中生还没有正式进入社会,对社会了解少,经验不足,容易上当受骗甚至被诱导犯罪,不适合独自外出打工。
高中生所处的人生阶段,主要任务是完成学业,即便有假期,也应该在休息之余,合理进行学业上的查漏补缺,而不是过早地去参与打工这样的社会实践。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个阶段都要保持适当的节奏,才能圆满地完成自己人生各阶段的任务。我认为孩子没必要过早地尝试打工,否则,不利于保持平稳的学习节奏。
问题1
高中生打工合法吗?
年满十六周岁是打工最低门槛
朝阳法院法官助理 黄方军
年龄是打工的“准入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称《劳动法》)第十五条规定:“禁止用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文艺、体育和特种工艺单位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并保障其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以下称《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见,年满十六周岁是一条红线,是区分“童工”(未满十六周岁)与可依法被招用的“未成年工”(年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根本标准。除特殊情况外,年满十六周岁是高中生合法迈入兼职或暑期工行列的法定最低门槛。
高中生打工受特殊保护。《劳动法》第六十四条规定:“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矿山井下、有毒有害、国家规定的第四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第六十五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对未成年工定期进行健康检查。”《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六十一条第二至第五款规定:“营业性娱乐场所、酒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得招用已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招用已满十六周岁未成年人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执行国家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的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组织未成年人进行危害其身心健康的表演等活动。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同意,未成年人参与演出、节目制作等活动,活动组织方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可见,即使年满十六周岁,也不是什么工都能打,且用人单位需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那么,高中生在打工时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呢?首先,在找工作时要“多个心眼”,警惕“口头承诺”。可在家长陪同下与用工单位签订书面协议,明确约定工作时间、地点、内容、报酬标准及支付方式、双方权责等核心内容。其次,要警惕求职骗局。找工作时务必警惕高薪兼职诈骗、刷单诈骗、押金诈骗和传销诈骗等骗局,做到与家长充分沟通,让家长充分知悉、把关,不独自前往异地打工,也可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核验营业执照,确认单位在册无异常。再者,要做好留痕工作,以防维权无证据。在工作过程中要注意留存各种证据,如考勤记录、工作证、工资条、聊天记录、现场视频、照片等,防止发生纠纷时无证据可循。最后,在权益受损时,需立即告知家长以寻求帮助,亦可通过拨打12333劳动保障热线投诉、向当地劳动监察大队举报或打110电话报警等途径维权。同时,在维权时要保持冷静,不采取过激行为,用合理合法的方式保障自身权益。
愿每一位假期打工的高中生都能收获历练与成长,更能带着法律赋予的底气,让这段经历成为青春岁月踏实而闪光的注脚。
问题2
早早进入社会打工好不好?
高中生打工要防范劳动认知不全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苏尚锋
在任何历史阶段,学生利用假期适度参加社会生产劳动,都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充分体现。高中生暑期打工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有利于将学校课程中的各学科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建立紧密联结,还有利于引导学生在真实复杂的情境中,勇敢地面对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推动学校教育向素养本位育人目标转向。
其实,高中生暑期打工反映出高中生真实的劳动需求,反映出他们希望真正参与劳动并获取劳动报酬的需求。已经年满16周岁的高中生,可以依法与用人单位确立非全日制劳动关系,从事有偿劳动。合理、适度的暑期打工,完全可以纳入高中阶段劳动教育的实施途径,为高中生提供从事、感知、完整体验生产劳动全过程的珍贵机会。从学生主体角度看,他不仅可以学习相关劳动技能,而且能通过获取劳动报酬,感受劳动成果价值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调节作用,还可以真切地理解社会生产劳动的内在规则,强化或修正未来职业劳动规划的既有框架。从其优点上讲,这种劳动体验可以具体地帮助高中生提前解锁“真实职场”,提升未来高考志愿选择填报的自主性;可以增加个人“简历厚度”,在高考自主招生面试环节获取优势;还可以提升个人情绪管理与社交能力,减轻未来学业与就业过程中的可能焦虑。
然而,我们也应该关注到,由于高中生劳动经验与能力储备不足,在暑假打工中经常会从事一些技能要求相对不高的劳动工作。这类工作往往与课业学习的距离较远,体力、精力、时间投入较大,与高中生身心健康存在一定的矛盾性。现代社会生产劳动的最大特点便是技术在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凸显。在知识型、高认知劳动已经成为价值链核心的现代劳动体系中,低技能短期打工其实并未能真正帮助高中生形成全面的劳动观与劳动认知,甚至还容易形成先入为主的刻板印象与职业偏见。如果缺乏教师、家长有效的沟通与指导,打工过程中的不良体验以及认知偏谬还可能给高中生未来学业与就业带来负面影响。
因此,防范劳动认知不全,应该纳入学校劳动教育体系之中。劳动教育并非单一劳动技能的操作性训练,还应该包含对社会劳动体系、劳动权益、劳动环境的认识与理解。一方面应该增加与校外组织的合作,为学生增加劳动观察、劳动体验以及参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另一方面,要指导高中生树立安全管控意识,从参与家庭事务、社区服务、当地生产劳动开始,从家人到熟人、当地人、身边的陌生人,再到异乡人,逐渐扩大劳动合作关系范围,累积社会阅历。高中生暑期打工要保证安全,不盲目轻信他人,保持与家长、教师的咨询通道畅通,不轻易跨地域打工。如果想跨地域打工,可以等到上大学再考虑。
思考与建议
“大课堂”“小课堂”应统筹发展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谢春风
实践出真知。实践完形概念不仅是一种新认识论,更是主体在真实问题情境中实现自我超越的新实践论。支持帮助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生积极参与适度的暑期社会实践,在社会大课堂中历练,获得真实情境中的问题解决智慧、能力和责任感,既是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需求,更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社会大课堂是学生关键能力提升的大舞台,必须与学校小课堂统筹起来,不能弱化。
全社会必须树立共画最大育人同心圆的意识和自觉性。主管部门和社会有关机构应该为学生积极参与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职业体验提供制度设计、机制保障和人文关怀,保护好学生的社会参与积极性。
有效构建高中生假期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完形。高中生朝气蓬勃,即将进入大学,迈入社会,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期。应该支持他们基于兴趣、问题探究、项目学习和学科素养提升的需要,与学校课程相衔接,构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彼此推进的有效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完形。这种实践完形就是社会生活认知、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统一体,即实践范式和实践大智慧。在这个过程中,学校老师的指导支持是前提,家庭支持是基础,社会支持是保障,学生的自我选择和保护是关键。学生不能成为社会职业体验汪洋大海中随意飘荡的一叶孤舟,而应该是社会职业体验大树上生机勃勃的绿叶和花朵。
全社会要强化职业体验中的问题意识和风险规避能力。我们要善用大思政课。高中学生暑假打工是积累社会生活经验、理解社会、获得自力更生能力及职业体验的好机会,但也存在着形式主义、实效性差走过场的问题,更有少部分学生因社会经验不足可能上当受骗。这提醒我们,社会大课堂和大思政课建设依然任重道远,必须补足短板,堵塞漏洞,增强教育适配性。
在此,我提一些建议供家长和学生参考:
第一,针对暑期学生职业体验需求,进一步加强基于学生学习兴趣、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治理机制和能力建设,拓展学生有效参与社会实践的时空,支持用人单位提供针对性的实习岗位。
第二,基于兴趣激发、问题探究和学科素养提升,支持高中生构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相统一、良性互动参与社会生活的实践完形。这也是一种常态化学校德育课程资源建设,而不是鼓励学生进入职场简单谋利的短期经济行为。
第三,建立学生适度参与社会实践和职场锻炼的预警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及时发布负面问题清单,主动帮助学生规避风险和陷阱。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第四,建立和完善有效支持中小学生特别是高中生假期参与社会实践的教联体,形成制度合力。要进一步构建学生友好型的社会职业体验教育大网,打通堵点,激活每个网点,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生涯体验中健康成长。这是弥补学校和家庭教育不足的关键一招,也是加强教育强国建设的实际需要。
插画:琚理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