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刚好满六十,头发白了小半,身子骨还算结实,平常里外都能拾掇。活到这把年纪,酸甜苦辣都尝过,心里头自然存下不少故事和念头。可有那么几句话,思前想后,我觉得还是烂在自己肚子里更妥当。图啥呢?就图一家子和和气气,我自个儿晚年也图个清净舒坦。今天就跟老姐妹们掏掏心窝子。
第一件:孩子们自己小家的日子,咱当老人的,最好少去“点拨”。
年轻那会儿,总把他们当长不大的孩子,啥事都想管上一管。现在想明白了,老话真在理:儿孙自有儿孙福。我儿子厂里活儿不轻松,有时看他回来晚了,脸上带着倦色,我这心呐就揪着。以前忍不住会说:“儿啊,别太拼,身子要紧!”看着孙子挑食或者孙女不爱穿新衣服,也会对儿媳念叨:“孩子长身体呢,营养得跟上”或者“新衣裳买了不穿多可惜”。
我知道是心疼他们,可这话说多了,它就变味了。有一回,儿子轻轻叹了口气:“妈,这些我们都懂的。”儿媳呢,虽然嘴上应着,也能瞧出她有点不自在。这一下子点醒了我:孩子们早就成家立业了,有自己的日子要过,有自己管娃的道理。我的那些“好心指点”,在他们看来,可能就成了指手画脚、是不放心。
与其说多了招人烦,不如悄悄搭把手。比如,早上赶早市买点新鲜菜回来,顺手给他们炒上一盘;或者孙子学校放学时,我这把老骨头腿脚还行,就去校门口接一把。古人说得透亮:“多做事,少开口,家和才能百事顺。”这份“家和”,靠的就是心里那份明白劲儿,知道啥时该帮衬,啥时该退一步。
第二件:心头对儿女、孙辈那点小小的不如意、不痛快,能忍下就忍下吧。
年纪大了,有时候是容易觉着委屈窝火。心里头会忍不住嘀咕:儿子这礼拜怎么都没空来坐下聊聊?儿媳妇给孩子买的零嘴是不是太多了?大孙女抱着手机不撒手,这眼睛可咋办?……这些心思啊,就像藏在坛子里的腌菜,闷久了会发酸。
我有过一次教训,看到小孙子在泥地里疯玩,新衣服蹭得脏兮兮,我转脸跟老伴儿低声抱怨了一句:“看这脏的,管也管不住。”哪知道,我这个实在老头儿,转头就学给儿子儿媳听了。唉,那个场面,别提多难堪了,好几天家里的笑声都少了一半。
打那以后,我就自个儿定下规矩:这些看不过眼的小疙瘩,能咽下去就咽下去。孩子们一天到晚忙工作、忙小家、操心孩子上学考试,压力沉得很。我吃的年岁长,更该学着站到他们的角度里想想难处。老话讲:“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少论他人是与非。”这“他人”,有时候恰恰是咱自家骨肉。
真要是心里堵得发慌,我就叫上老伴儿去街边公园散散步,边走边倒给他听;或者去找隔壁的老姐妹,晒晒太阳扯扯闲篇,互相开解开解。这点家长里短的小情绪,实在犯不着为它伤了骨肉情分。
第三件:自己盘算的养老事,先别急着往外倒。
我见过不少老伙计,喜欢早早地就跟儿女交底儿:“我们以后可全靠你们照顾啦!”“老两口攒了点棺材本儿,是这么打算的……”这话听着是实在,可有时候太实在了也不好。咱们这把年纪的人,难免多虑。你想啊,话传过去,会不会成了压在孩子心上的一块石头?他们自己日子过得紧巴时,听了这话,心里能是啥滋味?会不会更添压力,怕辜负了咱?
我和老伴私下也翻来覆去盘算过这事。眼下咱俩身体还行,做饭买菜、打扫小院都能自己应付。我们把那份养老的打算,暂时都收在了自个儿心里。不到实在需要搭把手的时候,不打算细说。
为什么?一则是不想给孩子们早早背上一个包袱,让他们为了我这事儿分心犯愁,影响了他们自己的小日子;二则,我们这把年纪了,手头有点自己能做主的余钱,那份心里的踏实话,像揣着个小暖炉。老话说“未雨绸缪方能安度晚年”,这“绸缪”不只是攒钱,也是要沉得住气,自个儿能顶的时候就多顶一阵儿。留着点独立性,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反而大家都落个心安。
我六十年的体己话:
岁月磨人啊,渐渐就懂了,有时候“闭紧嘴巴”比“张开说”还要难些,可这里面藏着生活的智慧。该少开口的地方少开口,心里多点宽厚体谅;那点小小不如意能收着就收着,心胸开阔些;关乎自己晚年的底牌,也先捂一捂。
这样一来,孩子们少了负担,能走得更轻快;咱们自个儿呢,也能图个清闲自在。说到底,这一家子的日子,是靠一天天真心实意、互相体谅,一点点踏踏实实过好的,光靠嘴上说道可不行。咱把这心里的三件事守住了,也许那份平安喜乐的家常日子,自个儿就来了。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您家里也有这些磕磕绊绊又暖心窝的小事吗?或者您有啥跟孩子、长辈相处的妙招?欢迎在下面说说,咱都这个岁数了,一起唠唠,取取经。)
发布于: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