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nobody”

转自:长安街知事

动画电影的至高境界,或许是让孩童看得欢欣雀跃,而身旁的成年人却难掩眼眶温热。《浪浪山小妖怪》正是如此:四个小妖怪冒充取经人降妖除魔的简单故事,燃情热血里满是惩恶扬善的酣畅与伙伴同行的赤诚。

一开始,小猪妖为博关注拼命内卷,不惜用自己的毛去刷锅,转头却成了“背锅侠”;

鸡哥面对甲方模糊又离谱的需求,总想做出些模样,可甲方偏能在一堆方案里挑出最糟糕的那个;

癞蛤蟆逃命时仍小心翼翼收好身份牌,恰似毕业多年仍只能念叨名校头衔的前大学生;

曾是话痨的黄鼠狼精在扮演沙僧的过程中,被规训得沉默寡言,活像被职场磨平棱角的打工人…… 

在这些辛辣的讽刺之下,藏着更令人心头一紧的共鸣。面对现实,有人顺从,有人回避,有人抗争,有人叹息:一事无成,甚至连名字都未曾留下。 

然而,“无名之辈”的人生就毫无意义吗?影片高潮处,小妖怪们拼尽全力对抗强过百倍的敌人,黄眉大王不解:你们这些“nobody”究竟图什么?小猪妖答:我只是想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是啊,曾几何时我们也只是勉强适应现状,被动接受平凡,嘴上说着清醒,心里百般不甘。然而,当小妖怪们踏上取经路,便已是逃离了讨厌的日子,也寻回了真正的自己。哪怕最终一事无成,路途上救孩子、守承诺的快乐,也早已足够。选择不后悔的活法,不做那个自己讨厌的人,这便是存在的意义。 

小猪妖们的反抗性,亦源于他们所喜爱与崇拜的榜样——以“齐天大圣”孙悟空为代表的英雄们。这部影片始终以互文的方式,致敬着那些经典的动画角色:从《大闹天宫》到《哪吒闹海》,从《九色鹿》到《天书传奇》,从《葫芦兄弟》到《黑猫警长》……

作为中国动画的殿堂级存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精神底色,正是扎根“人民性”的反抗与坚守:它不塑造高高在上的“神”,而是让每个平凡个体都拥有呐喊的权利。

孙悟空反天庭压迫、哪吒抗陈腐规训、九色鹿护佑弱小、葫芦娃力斗邪恶、黑猫警长捍卫公平,这些角色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从水墨到剪纸,从皮影到工笔,这些作品以最具中国韵味的艺术形式,讲述着极富时代特征的中国故事。而这样的文化精神,也延续到了《浪浪山小妖怪》中:它让我们明白,正是那些敢于正视内心渴望,为生存与尊严奋力一搏,即便失败也无怨无悔的“无名之辈”,每每让人肃然起敬。 

在传统叙事中,英雄豪杰、帝王将相往往占据舞台中央,他们的事迹被大书特书、世代传颂。但历史或许并非由少数“大人物”的意志单向推动,而是无数普通人的生活、选择与抗争共同编织的结果。

田间耕作的农夫、街头叫卖的商贩、作坊里的工匠、家庭中的主妇,这些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挣扎坚守,都是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

在中外经典文学作品中,这样的“平民史观”构成了穿透时空的精神脉络。从《诗经》中“坎坎伐檀”的樵夫,到《古诗十九首》里“行行重行行”的思妇;从未庄画圈的阿Q,到北平拉车的祥子;从《雾都孤儿》里的奥利弗,到《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从《变形记》里异化为甲虫的推销员,到《百年孤独》中在魔幻轮回里繁衍生息的马孔多村民……

他们用琐碎的生息写就时代的注脚,是账簿上的墨迹,是巷弄里的回声,是历史褶皱里磨不灭的指纹。

《浪浪山小妖怪》的结尾,太阳照常升起,四个小妖被打回原形;自始至终,我们都不知道他们叫什么。普通人的一生,大抵如此。可即便一生只是“无名之辈”,又能如何呢?正如影片结尾字幕所说:致每一个勇敢出发的自己。

就算只是天地间一粒尘埃,也能活出自己喜欢的样子,做自己人生的主角,成为妈妈心心念念的骄傲,这便是普通人的真经。 

电影散场后,有个孩子说:“但是我还是喜欢孙悟空。”是啊,谁不曾梦想成为盖世无双的齐天大圣呢?若想成为孙悟空,便只管加倍努力;可若有天发现,再怎么努力也成不了孙悟空,那当个浪浪山的小妖怪,其实也挺好。

作者:陈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