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2日,在泊于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日本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举行”……8月21日,在最高人民检察院举办的“正义之剑——新中国检察机关侦查起诉日本战犯主题展览”媒体专场活动上,透过一组组详实的史料和影像资料,详细了解新中国检察机关侦查起诉日本战犯的历史。

展览现场。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人民检察博物馆馆长闵钐介绍,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包括一些首要战犯在内的部分日本战犯,战后已由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作出处理。其余日本战犯的审判工作,由中国根据《中美英三国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精神处理。
新中国成立后,最高人民检察署(1954年9月更名为“最高人民检察院”)全面负责对在押日本战犯的侦查起诉工作,最高人民法院特别军事法庭负责审判工作。这是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侦讯和审判外籍战犯,首次以特别军事法庭处理涉及国际法的战争罪问题,具有开创性意义。
记者了解到,1951年起,最高人民检察署开始对日本战犯的罪行进行调查。在1954年全面侦查以前,已搜集罪证材料4000多件。东北工作团成立后,结合侦讯工作,派出大批干部分赴12个省、市进行调查,搜集到控诉书、证人证言、鉴定书、日伪书报档案和物证等28000多件。
闵钐告诉记者,展览筹备阶段,他有幸见到了东北工作团成员——95岁的老检察人陈式琴。1953年,时任江苏省检察署二处干部的陈式琴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与日本战犯侦诉工作。回想起70年前的那段经历,陈式琴至今记忆犹新。

2025年6月,陈式琴(左一)接受人民检察博物馆采访。照片展于展览第五部分
陈式琴告诉闵钐,工作期间,为补充证据,他3次深入黑龙江、河北的乡村,白天调查取证,晚上就借着雪地的反光整理材料,冻僵的手用热水瓶焐热后继续书写,最终誊写了十几万字的日本战犯审讯笔录。“陈老的所有案卷材料一律用八开大的纸张,书写一律用毛笔或钢笔蘸黑墨水,每个字都工整、清楚。”
在闵钐看来,陈式琴式的老一代检察官们,忠于事实、忠于法律,以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新一代检察官树立了榜样。如今,陈式琴与东北工作团成员的合影就展示在展览第五部分,告诫大家,铭记历史。

东北工作团成员部分合影。照片展于展览第五部分
依据定案程序,审慎复核定案,根据在押日本战犯所犯罪行性质并全面衡量罪行危害程度和情节轻重,检察机关对45名罪行严重的战犯提起公诉。在历时40多天的审判中,公诉方共请出调查人员从全国各地找到的159名案件亲历者出庭作证。
最终,最高人民检察院对次要的或者悔罪表现较好的1017名战争犯罪分子,先后于1956年6月21日、7月18日、8月21日分作三批宣布免予起诉,宽大释放。获释战犯分别从抚顺、太原乘火车到天津,乘轮船回日本。
闵钐表示,展览突出抗战胜利80周年主题主线,紧扣彰显新中国检察机关在侦诉日本战犯中的作用,精选档案史料、历史图片,讲述档案史料背后的检察故事,弘扬抗战精神,旨在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再现,教育引导广大检察人员铭记历史、不忘初心,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求真务实、担当实干,努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更大检察力量。
展览将持续至11月,并在最高检香山办公区、国家检察官学院巡展,供最高检机关全体检察人员和各地培训学员参观。